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从1960年建市到2020年,一甲子时光飞逝,石嘴山迎来了60岁生日。
石嘴山因煤而建、因煤而兴。贺兰山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石嘴山发展甚至宁夏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石嘴山段内,过多的人类活动对这里的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破坏,风吹煤尘起、漫天黄沙扬,“黑风暴”在这里肆虐。抓好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清理整治,努力恢复保护区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高质量完成贺兰山石嘴山段生态保护治理与修复任务,全面提升贺兰山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这是近年来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对贺兰山生态修复工程提出的具体要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高效工程、文明工程和阳光工程,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展贺兰山生态修复工程,可谓猛药去疴、屦及剑及。
高起点筑牢清理整治根基
如果说黄河像母亲一样滋润着这片土地,让人们在这里耕作劳动、繁衍生息,那贺兰山就如同父亲般用自己巍峨的身躯挡住沙漠的侵袭,化作一道屏障,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富饶和祥和。
早在1988年,贺兰山便获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的贺兰山拥有700多种珍贵的动植物物种,赋存1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著名的优质“太西煤”就储藏在贺兰山中。
然而,在“靠山吃山”的传统发展方式中,满身是宝的贺兰山遭遇无序开采,山体被严重破坏,甚至一度上了中央环保督察组的“黑名单”。
近年来,全市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巡查与监督工作,严厉打击违法开采、破坏自然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但由于盗采矿产资源现象屡禁不止,使得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石嘴山段生态环境一度被破坏。
如何从“靠山吃山”变“靠山护山”,成为历史给出的一道必答题。
2017年5月10日,石嘴山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全面打响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嘴山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
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清理整治工作指挥部,将办公地点“搬”进贺兰山,深入山脉腹地开始“作战”。从暮春到严冬,工作组扎根贺兰山,立下军令状:不完成整治不撤退、不清理彻底不下山。
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
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嘴山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中,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全力攻坚。
市委、市政府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问题中,抽丝剥茧、逐个突破。结合治理区域现状,采取削坡降级、顶部平整堆砌网格、马道堆砌土埂、坡脚干堆挡墙、沟道清理、坡面覆土、植树和种草相结合等治理措施进行环境改造提升,共完成转运土石5600万立方米,覆土1.9万亩,完成整治面积22万亩。
“态度要坚决、行动要迅速、措施要精准、责任要压实”,短短20个字,体现了自治区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誓还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衣裹翠本色的决心。
高标准筑垒清理整治成果
为“父亲山”擎起生态保护伞,满足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石嘴山一直在路上。
“以前我是大车司机,每天开着‘半挂’车在大磴沟拉煤。那会贺兰山被挖的千疮百孔,到处是煤灰,一遇刮风天,‘黑风’四起,车里车外都是黑灰,更别提哪儿有绿植了。自从2017年贺兰山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后,煤炭不允许开采了,我也‘失业’了。”在大磴沟运输煤炭近10年的牛建银笑着说。
“我卖掉了‘半挂’车,推上了‘架子车’,一车一车往山上拉苗木、土方。现在我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负责大磴沟一标段绿植管护工作。”牛建银说,这两年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现在空气清新了,绿植增多了,环境变好了,游人越来越多了,大家的心情也越来越舒畅了。
今朝贺兰山,旧貌换新颜。
“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大磴沟从星星点点的绿,到布满山沟的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也让山中绿色成为生态游一景。”大磴沟施工方负责人王玉伟如数家珍地介绍着,目前,大磴沟绿化主要栽植的山桃、火炬等乔木25658株,灌木及色带栽植207100株,土方完成26万立方米,安装管道1万米。通过项目建设,全面改善大磴沟车站周边生态环境,形成贺兰山腹地301省道沿线生态治理与修复的片区亮点,为贺兰山生态修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不惮风霜苦与辛,惟信山川不负人。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清理整治工作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贺兰山生态修复巩固提升作为守好“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要任务,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历经三个阶段的清理整治,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贺兰山生态修复整治工程是一场持久战。2017年至2018年,完成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244个整治点的整治,其中,自治区确定的整治点位118个,关闭退出邻近保护区的人类活动点126个,完成治理面积58平方公里;
贺兰山生态修复整治工程是一场阵地战。2019年,实施贺兰山一体化综合整治修复工程,完成34个整治点的治理,其中,关闭整治煤矿11家、整治保留井工煤矿3家、砂石矿2家、治理无主渣台和遗留矿坑16处以及2个煤炭集中加工区,完成治理面积88平方公里;
贺兰山生态修复整治工程是一场攻坚战。2020年,重点实施汝箕沟、石炭井沟、平汝线生态廊道、110国道高标准绿色长廊、王泉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5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46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修复面积124平方公里,人工辅助修复面积22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计划10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
经过3年多的治理,目前,贺兰山的生态保护形成了“点、线、面”互为一体的格局,所有的煤矿、非煤矿山、煤炭加工厂等企业全部关闭退出,曾经渣石成山、尘土飞扬、污水横流,环境恶劣的贺兰山石嘴山段已一去不复返,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高质量筑梦生态安全屏障
“我在大武口区长胜煤炭集中经营区工作近20年了,和过去对比,现在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作为经营区的“老人”,宁夏天宝碳素有限公司生产厂长潘明利打开了话匣子。
“长胜煤炭集中经营区基本上都是煤炭企业,一家挨一家。从前道路两旁很少有绿植,近在眼前的贺兰山,看上去也是灰蒙蒙的一片。如果遇到刮风天,煤灰漫天飘,除了眼睛和牙齿是白色的,脸上和身上全是黑色的,回家洗脸都是一盆黑水。不怕你笑话,那时候回家前,媳妇站在门口,就像检疫员一样,帮我把里里外外衣服上的煤灰拍打干净了才让进屋。”潘明利笑着说。
“现在上下班的心情和以往截然不同。看着经营区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远眺贺兰山清晰可见,被绿植包围着,和几年前比较起来,变化太大了。现在我每天上下班,心情都特别愉快。通过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整治,贺兰山生态环境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潘明利说。
为进一步改善贺兰山石嘴山段生态环境,我市绿化造林的方式和方法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2019年9月,石嘴山市首次实施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飞播项目,也是石嘴山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打赢贺兰山石嘴山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攻坚战,保护贺兰山的又一重要举措。”大武口区贺兰山保护区清理整治指挥部工作人员温鹏天说,飞播项目使用新设备、新技术,采取灵活便捷的民用直升机飞播,使飞播范围更精细、面积更集中。此外,民用直升机上安装的播撒器更先进,播撒的草籽颗粒也更均匀,播撒效率比人工播撒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飞播项目可以充分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碳制氧、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对改善石嘴山市乃至全区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在治理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原则统筹推进,采取封育自然恢复与人工生态修复治理相结合的措施,通过巩固提升、工程造林、播撒草籽等方式恢复生态环境,组织实施了“一线、两沟、多片”生态修复工程,对缺株断档地段进行补植补造,对道路交汇点绿化美化,对沿线村庄和工业园区进行完善提升。
经过修复治理,共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46平方公里,造林绿化9850亩,人工播撒草籽覆盖面积177平方公里。
寒暑靡间、昼夜交替。所有的努力,幻化成朝晖和晨光融进茫茫大山,照亮漫漫长夜,贺兰山山脉曾经消失的绿色慢慢滋长,稳住濒临流失的水土,让绿色在脚下延伸,梦想在心间激荡。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进展顺利、成效明显,曾经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的破坏现场,变成了接近自然、和谐美观的山坡绿地,“黑、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也将为石嘴山市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出一条新的通道。
通过深入打造和挖掘工业、生态旅游资源,将沙湖、星海湖、北武当生态旅游区、龙泉村等现有旅游资源有机地连为一体,形成石嘴山全域旅游新的连接带。
贺兰山是一座丰碑、一面镜子、一扇窗口。
望向贺兰山,将看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的共同家园,凝聚起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望起点,展望未来,全市上下必将以昂扬的姿态务实奋进、以饱满的激情争创一流,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高旋 王平/文)